《世界记忆名录》是指具有世界意义和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世界记忆名录》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世界记忆名录》通过持续不断地发现、承认和赞美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文献遗产,来推进和实现保护、利用和宣传文献遗产的总目标。将文献遗产列入任何一级的名录都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永久价值和重要性的肯定。
截止目前,我国共有13项文献遗产被收录入《世界记忆名录》中。
甲骨文
入选时间:2017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
入选时间:2017
“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是19世纪到20世纪末,苏州众多丝绸企业、组织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对外交流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由纸质文字、图案、图表和丝绸样本实物等不同形式组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共29592卷,其中既有苏州所特有的传统丝织工艺代表性产品如宋锦、漳缎、吴罗的相关生产资料,又有近现代丝绸业顶尖工艺的代表性产品如塔夫绸的技术和贸易资料,在丝绸行业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和极高价值。它既是一百多年苏州丝绸产业工艺技术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又见证了中国现代工业成长和一个多世纪的东西方商贸交流,曾于2015年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
入选时间:2017
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 (“汉文文书”) 由澳门档案馆和葡萄牙东波塔国家档案馆联合申报。该文献遗产由1500多件中文文书原件、5册澳葡议事会葡文译本和4小包零散文件合共3600份档案文书组成,是葡萄牙东波塔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清代澳门地方档案文献。这批档案主要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是澳门地方官员在行使中国对澳门管治权的过程中,与澳门议事会理事官之间文书往来所形成的地方衙门档案,也有反映着当时澳门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商业贸易因而产生的各种账目、信札、契约、合同等,是研究澳门历史以至中外关系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南京大屠杀档案
入选时间:2015
第一部分关于大屠杀事件(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至 1956年)。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入选时间:2015
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是维系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的纽带,也是侨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侨批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作为珍贵的民间文书,有别于一般书信,它涵盖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融汇中外商贸往来、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入选时间:2013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有22份珍贵的元代历史档案。这些珍贵的元代档案文献大致年代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是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由于八思巴文是曾在元代辉煌并流行近百年之后逐渐从人们的视觉和意识中消失的文字,纸质版八思巴文档存世极为稀少,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至今的这4份纸质八思巴文档案对元代时期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依据作用。其他18份藏文铁券文书形成年代大致为公元1304年始到公元1367年止,其内容多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为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包括萨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书。这些档案文书保存完好、发掘并向世人展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对元代西藏地方政权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提供极高的研究价值。
《黄帝内经》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版
入选时间:2011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黄帝内经》为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版,该版本是现存最古老的印刷版本,共18卷,保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该书系统总结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实践经验,揭示出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
《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
入选时间:2011
《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为1593年木版印刷,共54卷,其中包括1109幅图示。《本草纲目》是由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入选时间:2007
“样式雷”为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原籍江西。清初,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后人都在朝廷样式房任掌案职务,历时200余年,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设计制作的建筑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逾两万件,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5000余件,其余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文物研究所。
清代科举大金榜
入选时间:2005
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标志性文献档案,这些“清朝金榜”均为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终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经历了1300年的历史。清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重大吉庆,加开恩科。清代的科考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殿试是科考的最高规格,它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对通过了童试、乡试、会试的贡士们进行考试。殿试的成绩榜就是“金榜”。“金榜”是黄纸墨字,书满汉两种文字,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
东巴古籍文献
入选时间:2003
现存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东巴经》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以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有2000多个字符,其源甚古,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清代内阁秘本档
入选时间:1999
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保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入选时间:1997
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