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019年4月17日下午,“数字记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的专项训练营第四讲在信息楼209顺利开展。主讲人刘力超老师为项目成员讲解了数字记忆构建关键技术手段,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两大板块。 [s]首先,刘力超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基本概念和数字人文的历史发展流程,让成员们以发展的眼光了解数字人文。 [s]随后,刘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数字人文技术体系。刘老师以数字人文知识地图开始对这一重要板块和复杂体系进行梳理,从工作的流程以及数据的转化两条线索对数字人文技术体系的六项技术,即数字化技术、数字加工技术、数据组织与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字呈现与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系统的讲解。 [s]刘老师用现实案例结合时事热点,例如美国瓦萨学院安德鲁·塔隆教授在2015年为巴黎圣母院的三维模型等案例,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3D扫描技术,3D建模、3D打印的相关技术。此外,刘老师还利用自己的3D扫描设备和素材,为大家展示利用相机拍摄到拼接到全景漫游制作的全过程。刘老师通过演示利用Krpano为高迁古村落全景照片进行照片不同角度进行呈现和拆分实现全景漫游制作,和利用Krpano提供的软件对全景照片进行初始化编辑,为成员们未来数字化呈现名人故居的全景图提供指导和帮助。接下来刘力超老师详细介绍了数字加工技术,其中重点讲解了人脸识别、人脸数据集、人脸追踪相关技术。
[s]为了使原始数字资源“数据化”后能够得到可识读、可任意检索的数据资源,同学们还需要通过数据组织与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将经由“数据化”后的数字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分析以及关联,并从中挖掘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还学习到数字呈现与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Web相关技术、搭建网站运行环境等。 [s]最后,刘力超老师用威尼斯时光机的项目的Ted的演讲带领成员们回顾并体验本节讲座的种种技术手段及其具体运用。
[s]感谢刘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这场干货满满的讲座,我们受益匪浅。相信成员们在课下实际操作练习中能将理论用于实践,掌握各种处理数字资源的技术。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